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9篇-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初中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篇一:情感目标: 篇一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篇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篇三:甲烷 篇三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 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面粉、酒精、毛线、蔗糖均是含碳的化合物,我们将其称为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有机物的哪些特性? 【家庭小实验】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在课堂上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老师有装置,你可以来试一试)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篇四: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www.niubb.net\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篇五: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五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篇六:教学建议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篇七: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篇八: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uel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篇九:初中化学教案 篇九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 2naoh═na2so4 2h2o

hcl naoh═nacl 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h2so4 ca (oh)2═caso4 2h2o

3、用于医药:2hcl mg(oh)2═mgcl2 2h2o

3hcl al(oh)3═alcl3 3h2o

【课堂练习】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 ph 酸 ph 碱 ph 盐和水 ph

较稀

硫酸 较稀

盐酸 较稀氢氧化钠 水

较浓

硫酸 较浓

盐酸 较浓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习】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 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9篇》出自: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384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 最近更新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爱游戏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